立式擠壓水泥制管機普遍存在著這樣的現象:開始工作時, 將壓頭放入外模內, 壓腳和底盤接觸, 填入一些管料, 啟動主電機, 壓頭開始旋轉,但此時壓頭不能自動上升。這種現象在管料含水量較少時尤為明顯, 其原因就是壓腳吃不進管料, 裝入外模和耐磨套(相當于內模)之間的管料, 在壓腳的推動下與壓腳同步旋轉所致。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 有些立式擠壓水泥制管機的生產廠家設置了壓頭限位機構,它使壓頭下落時壓腳和底盤不接觸, 二者之間有8~15mm的間隙。這樣設計的機構復雜, 壓頭重量增大, 更換耐磨套不方便;且a的數值調整不適當時, 最低層管材密度不夠。
通過對立式擠壓制管機機理的研究, 我們發現:在初始時, 壓頭之所以不上升, 是因為壓腳吃不進料, 而吃不進料的原因是底盤對管的摩擦阻力不足。若改變底盤的結構, 在圓環面上鉆一些盲孔或通孔,使孔中存有管料,便增大了底盤對管料的摩擦阻力, 使壓頭在放到底部、壓腳和底盤接觸的情況下, 壓腳能順利吃料, 壓頭得以自動上升。若在底盤上鉆通孔, 則底盤下面須設有防止上孔內管料漏掉的裝置。一般立式擠壓制管機上的轉盤或推拉盤可以起到此作用。經此改進之后, 不僅結構簡單, 操作使用方便, 而且減少了底盤的摩損, 提高了底盤的壽命, 使立式擠壓制管機的結構更趨近于完善。
以上新聞由鄭編輯整理。